过去几年,环境产业经历了PPP投资热潮后的震荡,又遇到疫情对企业经营层面的冲击和挑战,行业整体进入了存量出现瓶颈、增长相对放缓的阶段。不过,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逐渐走出阴霾的环保企业也将在2023年迎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机遇。
“(2023)年初以来,全国各地掀起抢抓经济发展的热潮,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始推进实施,作为绿色新基建组成部分的环境产业必定受益,这是环境产业再次增量扩容的机会。”3月1日,在2023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联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表示。爱游戏app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2022年年底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换届后,新任会长李其林首次以环境商会会长的身份出席一年一度的媒体见面会。他指出,经历了“十二五”的美好时代、“十三五”的震荡期以及“新冠三年”的筑底期,环境产业当前正在积极探寻发展机遇,打造环境产业的二次增长曲线。
过去的2022年里,环保企业整体业绩再度下滑,目前公布业绩预告的企业中,约有七成净利润出现了下降。事实上,自2017年PPP退潮开始,高峰期市值达到六七百亿的碧水源、东方园林等明星环保企业折戟沉沙,到现在A股中市值最高的环保股仅有300多亿市值,“估值偏低”成为环保行业上市公司身上普遍的标签。
对此,曾有多年资本市场经历的李其林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环境和医疗行业一样,本身是偏公益性质的事业。虽然企业都在进行市场化竞争,但从行业整体来看,政府和社会通过环境治理,最后实现的是让整个社会都获益的环境价值。因此他认为,环保企业本身就不是追求暴利的行业,不应从单纯追求盈利的角度去考虑环保企业的价值。
会上,首钢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兴业银行原首席策略师乔永远也指出,环境产业本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天生的ESG 行业,但是其中的企业有的符合标准和规范,有的不符合,所以无法整体按照ESG企业来进行有效的定价。因此,环境企业需要更清楚地向市场展示出自己在ESG上的能力和特点。
然而在二级市场上,近年来环境产业确实陷入了“低毛利陷阱”。根据上市公司相关统计数据,相较于“十三五”时期毛利率的稳定水平,“十四五”期间环境产业平均毛利率持续下滑,到2021—2022年这一趋势仍未好转。大致估算起来,行业毛利率较高的是“十二五”时期,监测检测仪器行业毛利率大约可以达到40%—50%,水务运营和垃圾运营的毛利率也能达到30%—40%,环保工程则差不多在15%—20%左右。而现在,除了个别企业还在高位以外,行业整体毛利率平均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李其林分析行业新闻,毛利率下滑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及行业同质化竞争两方面影响。爱游戏app当一个环境政策刚出来时,项目会有一个较高的政策定价,进入市场后,同质化竞争往往会导致越投标价格越低。一旦价格无序下降,再叠加经济形势向下,就会形成一次性的工程建设毛利率下降到低位的结果。
他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企业要做好产品业务转型,通过科技进步去实现成本更低,守住毛利率;另一方面,也要推动行业的标准化,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让客户接受选择“好企业”的理念,不再永远是最低价中标,而是要进行综合打分。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环境产业逐渐进入成熟期,依赖政府付费和环保监管的“第一增长曲线”也逐渐放缓。不过,如果将目光放置于更远的未来,环保企业仍然有诸多的发展机遇。从财报来看,已经有超过四十家上市公司在“环保+新能源”“环保+低碳节能”“环保+新材料”“环保+资源化”等领域进行了探索,部分公司市值和业绩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中,双碳这个与环境产业既有协同又交叉融合的领域,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爱游戏app。尤其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包括生态环境部、央行等多个国家部委开始释放出CCER(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加速的信号。一旦CCER市场重启,也将成为环境企业将自身公益价值转化为收益和利润的最好途径之一。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CCER对未来环境行业投资回报率将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公司非常重视这个市场。在国补退坡的背景下,CCER能为焚烧企业带来有效价值增量;在碳交易方面,瀚蓝早在2008年开展了CDM(清洁发展机制)碳排放交易权的海外注册,并已在国家发改委注册了一定量的CCER权益,积累了碳交易的相关经验;在碳管理工作方面,瀚蓝已建立常态化的碳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碳管理机构,积极布局整体碳减排规划,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造。
“我们特别盼望CCER市场能够尽快重启,预计能为生物垃圾发电行业的收益带来8%到10%的提高。如果未来中国的CCER市场能够慢慢发展起来,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价值。”她说。
环境商会常务会长、威立雅中国区高级副总裁黄晓军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环境商会可以在商会的平台上去推动CCER的发展。“CCER既有利润支撑,又能够实现社会责任,是一种非常好的结合爱游戏app。当前环境产业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不错的实践,未来也会继续延伸出成型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尽早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对此乔永远也指出,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权定价仍然低于全球普遍的标准,无论在前端、终端还是定价阶段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的估值往往是面对未来的,但是永远不能忽视我们从何而来,和怎么形成对未来的认识。”